紫砂,屬于陶土的一種,但陶土并非只有紫砂。
所謂的陶土,顧名思義,就是可以成陶的土質(zhì)。遠古以陶為器,所以這里的“成陶”,意即成器的意思。
按照燒結(jié)溫度劃分,陶器分為土器、炻器、紫砂、瓷器四種。燒結(jié)溫度的決定物質(zhì),是低熔點物質(zhì)—有機化合物,主要是鉀鈉鈣的硅酸鹽復(fù)合體,這也正是黏土的主要成分。
日用陶器,即常見的缸罐,燒結(jié)溫度1200—1400℃左右。在金屬、塑料用品出現(xiàn)之前,缸罐是日常生活中多使用的容器,所以這類器皿被稱為“日用陶”。日用陶器所用材質(zhì)所含黏土更少,所以不僅燒結(jié)程度高,而且開放性氣孔較大較多,不僅透氣,也透水,所以一般的陶器在表面刷上一層低熔點的陶土(一般是黏土類物質(zhì)),形成玻璃狀物質(zhì),以此封閉開放性氣孔。宜興,稱為“陶都”,就是因為加工制作日用陶的陶土資源特別豐富,也就是所說的“夾泥”(也稱“甲泥”),因夾在黃石層之間而得名。
瓷器,常見的碗盤瓷瓶。瓷器要求坯體致密度高,表面平整光滑(以便于在其表面施加描繪工藝)。瓷器成品的這種特點,就對所用材質(zhì)提出了特殊的要求:致密度高、顏色潔白。只有特種陶土才能滿足。所以,江西高嶺村,就被上帝光顧了,因為那里所出陶土,是能滿足這個要求的,這就是所謂的“高嶺土”。任何陶土,一定高溫,都能完全燒結(jié),達到高致密度,即所謂的“磁化”。但是只有致密度還不夠,好燒成后還顏色潔白,以便其他豐富多彩的顏色能在坯體上展開。于是,在唐代以后,雜質(zhì)較多的宜興陶土就逐漸褪去了瓷器生產(chǎn)的光環(huán),不得寵愛,宜興從此就開始生產(chǎn)日用陶了。塞翁失馬,宜興陶土中的雜質(zhì)主要是鐵的化合物,燒結(jié)后坯體呈現(xiàn)的紫紅,倒是別具一格,增加了新的審美情趣,于是宜興紫砂倒是成為一枝秀,成為“陶都”的名片。日用陶,價格低廉,生活所需較多。加之強度不承外力,必然經(jīng)常舊去新來,需求量較大,生產(chǎn)效益較高,而紫砂卻苦苦支撐。所以那時有門路的都去日用陶廠工作,只有沒任何資源(人力資源和人際資源)的人,才不得不吃紫砂這碗飯。1980年代之前,金屬、塑料器皿很少,但1980年代之后,不銹鋼、特別是塑料制品的大量出現(xiàn),給日用陶生產(chǎn)以致命的打擊,從此一蹶不振,直到今天也不過是茍延殘踹。而一直被邊緣化的紫砂,卻因為后物質(zhì)條件的改善、喝茶用具的講究,終于挨到了天亮的這一天,1990年代,更有臺灣、香港精明的客商火上澆油,高燒發(fā)病。2000年代之后,在經(jīng)歷了短暫的冬天之后,紫砂又因茶文化的興起,繼續(xù)一路高歌。昔日的社會底層,終于一躍人上人,丑小鴨一舉成為白天鵝。泥巴依然是那塊泥巴,人依舊是那樣的人,但搖身一變,紫砂壺成為“藝術(shù)品”,紫砂人也紛紛成為“大師”、“藝術(shù)家”。